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设计 >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米》教学设计

2017年04月20日 08:34:57 访问量:142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较正确、灵活地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活动中亲身经历量一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学生尺、米尺、卷尺)、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识学生尺。

1.回家测量过物品的同学谈一谈,用什么测量比较方便?(尺子)

2.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1)学生尺上有:

A、数字: 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

(2)用学生尺测量时要从左端0刻度线开始量。

二、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多数为0刻度线到1刻度线,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找出几个)

同桌交流尺子中的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比一比、看一看,1厘米究竟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大概有多长。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概是1厘米?

(4)量一量:把各自找到的物体用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否真的很接近1厘米。

2.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1)2厘米、3厘米分别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2厘米、3厘米;

(2)5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5厘米;

(3)出示1条纸条(7厘米),估计它长多少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

(4)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来表示1厘米、3厘米、5厘米和7厘米,再和尺子比较,比一比哪些同学比划得最准。

三、用尺子测量,形成基本技能

1.学生试着用尺子量老师下发的纸条长度(如有不会可以看书本第3页例2),学生代表展示台上演示并介绍量的方法。

2.课件演示量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归纳:

纸条左端对齐0刻度线,右端到达几,纸条长度就是几厘米。

3.交换量纸条长度,再集体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并同桌校对。

4.先估计学生手指宽度、手掌宽度、一拃长度,再用尺子测量出正确的数据并牢记。

四、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1.请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同学分别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和教室门的高度。然后谈谈体会。

教室很长,用学生尺量很麻烦,而且不是很准。

2.教师追问: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米尺)

3.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米的尺子,仔细观察,它和学生尺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可能的答案是)

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有20;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

3.双手张开把米尺拉直,看看米尺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然后用米尺核对。

5.用1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6.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追问:你从哪些途径知道1米=100厘米。

五、全课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米和厘米各适用量怎样的物体长度?你会用尺子测量吗?

2.闭眼比划:1厘米、3厘米、1米各有多长。

六、布置作业

1.用学生尺量你喜欢的物体长度,至少4件,并记录在本子上。

2.完成书本P6页第2至第5题的操作练习。

七、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厘米                   米

编辑:孙刚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三小学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