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方案

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方案

2014年01月14日 08:23:23 访问量:370

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生质量综合的实施是一次通过建立一整套比较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方法,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的实施。正确地实施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有利于干部教师更新观念,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    综合质量评价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评价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教育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学校育人活动始终。思想品德评价必须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1、思想品德评价标准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

1)要为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礼仪常规》、《校规》、《校训》等教育活动相结合。

2)要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如:三月五日“学雷锋”,三月八日“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进行兴趣特长关心集体的教育)“七一”党的生日(进行热爱党、尊敬国旗,热爱祖国教育)等。

3)要与学校的各项传统教育活动相结合。如:“五自教育”、“争做先进集体教育”、“小能手展示教育”等。

4)与主题班队会相结合,针对班级品德发展的弱项精心设计活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使之向着评价目标发展。

2操作方法:

首先复习评价方法,接着可让教师引导学生简单议论,近期学校中班级所开展的活动,进行评价标准相对照工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最后集中进行小组、集体评价。在教师、同学、家长,本人的综合评价中,得出全面、客观的结果,为每个学生指出努力方向,从而提高评价实效。

(二)如何开展知识能力评价

1、知识能力评价做好几个结合

1)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A:诊断性评价,指开学初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上一学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了解,进行情况分析,指出主要成绩和不足,把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掌握的现状,并对自己制定小目标,师生共同的增设学习质量而努力。

B形成性评价是指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状况的评价,其目的就是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强化、调节、矫正,使计划和方案不断得到完善达到预期目标。

C总结性是指教学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检查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并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定性评价,以确定学生成绩和发展水平。

2、一般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

1)教师安排:学科评价工作要有一定顺序,要依据学生的年级特点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到里,从能够接受到乐于接受,到主动参评。

2)学科评价的一般性要求做到一般的处理,充分发挥学生自评的优势,对于重点的评价要做到重点带一般的作用,重点评价的内容是随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及学校教学重点的转移而变化。

3)对于学科重点评价的内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操作内容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3、学生评价和广大教师参与相结合

实施学生知识能力评价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每位教师都担负着全面育人的任务。共同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评价的任务。

1)广大任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同时,抓好“两头”的学生,并以“点”来推动“面”的工作。

2)在学科评价中广大教师要注意收集信息,积累资料,使学科评价更有实效性。

3)形成评价网络,调整评价方案,对重点评价项目和一般评价项目的确定,集中评价的时间、频率、随机调整评价方案。

4)各任课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师的记分办法,使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结合起来。

4、知识能力评价和考试内容方法改革相结合。

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从学习习惯,平时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相互关系中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的全貌。从而做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判断,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

考试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

1)在内容上:既要考察知识,又要考查多种能力,对学生既要考查在考卷上能够反映出来的质量,也要考查试卷上难以考查的质量(如:朗读、演讲、动手操作、创作等多种能力)。

2)在方法上:既要重视期末成绩,又要重视平时学习成绩,改变一张试卷定学生优劣的现象。

3)与教学改革同步:在学习活动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将学习习惯,上课听讲,发言等学习习惯的表现纳入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之中,真正地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评价方案

为了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反馈、诊断、调控作用,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以及我校教学管理体系重新构建的需要,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宗旨。突出课程评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优化教学行为的最终目标。

二、评价所依据的四个基本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

1)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民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及相关人士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参与、民主、科学的评价机制。特别是让学生确定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意识。

2)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竞争机制效应,让学校、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坚持开放的观念

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因而评价也必然要坚持开放的观念。评价内容向全过程、全方位转变,评价操作向多元参与转变,评价方法向灵活性、多样性转变。

3、坚持创新的观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评价同样不应有僵化、一成不变、束缚人创造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所有相关人员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4、坚持发展性

基础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促进教师的提高。所以评价也要体现这个理念,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为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学生评价所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评价学生,既要考查学生必要的文化知识,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综合性原则。要做到平时与期末相结合,口头与书目相结合,实践操作与考试相结合,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3、差异性原则。要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使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4、激励性原则。立足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成长,在评价中要以激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不断进步。

5、科学性原则。评价要严格、科学、合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6、民主性原则。要体现广大师生的意志,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评价,形成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四、学生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因此,内容的设置应关注学生、教师、和课程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并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从而促成各项目标的实现。使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方面。

(一)基础性发展目标: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2、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3、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4、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5、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锻炼健身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二)学科学习目标:

以各学科课程标准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对评价方式提出的建议。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学生评价的方法与措施

(一)方法。依据评价原则,要研究制定科学简便、富有实效的评价手段,提倡对不同对象或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评价应做到以下五个结合:

1、考查与考试相结合。考查以平时为主、重在平时的考察了解,力求小型、分散、随堂,考查与考试可根据学科特点,采用笔试、口答、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要以定性评价为主。但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凡是能比较科学地量化的指标,应用定量的方法去评价。对于可测度不明显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采取描述性评价。

3、结论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要把评价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操作、阶段考查等都可以评价,引导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

4、及时评定与延时评定相结合。在考查学生时可对其采用暂不打“分”、延时给“分”、鼓励加“分”、舍得送“分”的方法,允许学生考试或考查后自我检查,重新考试或考查,记较高的成绩,使评价处于动态发展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5、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评价相结合。教师的教为学生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评价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互评的作用,促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不断进步。

(二)具体措施:

1、基础性发展目标: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量化考核评定。

2、学科学习目标:采用等级制,高年级可采用百分制。

3、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试、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4、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活动启示、文体活动记录、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来自社会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

5、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的开放式参与,记录情况要典型、客观、真实。

6、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进步。

7、学校要在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各学科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采用激励性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和不足。同时要帮助学生制定简明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六、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呈现形式

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包括评价的内容、标准、评价方法,而且要有改进计划。使评价对象看到成绩,看到进步,也看到不足,并能最有效地利用其优势,改善其不足,促进其发展。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更应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并探索质性评价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完善评价的全过程。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 ,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的形式。质性评价可以是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景测验和成长袋等。其中,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的表述形式,要注重事实性、描述性、发展性评价用语的开发,慎用判断性结论。对学科考试也可以进行组合式试卷与分别记分的试验,以提高成绩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描述精度。

 

编辑:孙刚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三小学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