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设计 >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年04月18日 08:19:11 访问量:197

教学内容:教材P53页_P54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翘翘板吗? 
生:玩过,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利用翘翘板的原理来学习新知识,方程的意义。 
(揭示并板书课题 :方程的意义) 
   2、课题质疑: 
师:有关方程的意义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师有重点的板书 
生1: 什么是方程? 
生2:方程的意义有什么特点? 
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师:玩翘翘板有趣吗? 
生:有趣 
师:怎么有趣? 
生1:如果两个人一样重,翘翘板平衡, 
生2:如果一人重(胖),一人轻(瘦),跷跷板就一头高,一头低,上下摆动,不平衡,玩起来很有趣 
师:如果数学老师和徐老师坐在跷跷板的两端,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可能平衡,因为你们看起来一样重。 
师:如果数学老师和校长坐在翘翘板的两端,猜猜看,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1:校长上天,你入地。 
生2:一头高,一头低,不平衡 
师:看来校长很苗条,数学老师该减减肥了是吗? 
学生会意的点点头都笑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经常玩跷跷板这件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初步感知方程的含义) 
1、猜一猜: 
师:那请同学猜一猜等式的意义和跷跷板有相似之处吗? 
生1;可能有,如果方程不平衡,方程可能就一头高,一头低 
生2:如果方程左右两边一样重,方程可能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唤起学生玩跷跷板时的情景,并联想方程可能会出现的情景,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方程的意义在头脑里有了进一步的感知) 
2、验证猜想: 
师:你们猜的对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 
在验证之前,(1)我们先来看下列各题,请在()里填上>、<或= 
(2)观察后并进行分类 
3 × 6()19            4 × 9()2 × 6 
4 × 6()3 × 8        3 × 6()2 × 9 
3、汇报交流、引出等式:师 :像4 × 6(=)3 × 8 和  
3 × 6(=)2 × 9我们称为等式,那么什么是等式呢 
请同桌合作,讨论、汇报交流 
生总结:使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板书) 
4、举例说明什么是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分类、归纳并总结,使学生理解了什 
么是等式,为后面学习方程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练习:判断下列各题那些是等式?为什么 
3 ×5 < 16   8+9=17     12+10=20+2  
3x>15       4×5-3x = 26 
引出并板书 
师:像这样3 ×5 < 16 和 3x>15我们称为不等式,什么是不等式呢,请同学观察后回答 
生: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叫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比较,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等式,有表入深,层层递进,突出了小专题学什么就练什么这个特点 ,为后面的方程奠定了基础。) 
5、动手操作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数学书和语文书以及数学课堂练习本,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先看游戏要求 
(1)如果左、右手各拿一本数学书或(语文书),掂一掂,你发现了什么?   
生:(平衡) 
(2)如果左、右手各拿一本数学课堂练习本和一本数学书,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不平衡) 
(设计意图:因为天平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也不会使用,有的学生根本也没有见过,而数学书、语文书和数学课堂本对学生来说是必备的教学用具,只是顺手拿来而已,因此我就从学生身边的教学用具入手,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参与,从感性上初步感知方程的意义.) 
(3)如果右手的数学书重150克,左手的数学课堂练习本重50克,怎样表示这两个数的关系呢?                
生:150﹥50 
(4)如果让左右手一样重(平衡),想一想,怎么办?列出算式 
生1:左手再加上100克的重量 
生2;左手再放上2个数学课堂练习本 
师生到台前演示(生边演示边口述算式)师板书 
生:   ① 150=50+100   ②150=50+50×2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想办法使左右手平衡,使学生从感性上到理性上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必须是等式.) 
(5)如果将100克的重量换成等重量的x克的物体是,有怎样列式呢   
生:150=50+x 
请同学观察并总结 
请同学观察 150=50+100和150=50+x你有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 什么是方程  : 
生: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容易就总结出方程的意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6)、齐读什么是方程,找出关键句,理解方程的两个必要条件什么? 
生1:(1)必须是等式 
生2:(2)必须是含有未知数 
(3)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找关键句和举例说明,使学生在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从表象上升到抽象,只有学生自己能够举出例子并说明理由,才能真正证明学生对方程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知识应用 
1、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4+3x=10          6+2x        7-x>3 
17- 8=9          8x=0       18÷x=2 
2、下列式子那些是方程?  那些是等式?是方程的用圈圈起来?并说明理由 
      x+5=18          x+32         x+7< 9 
2 +7=9         x+y=16       3x+7=22 
3、请同学观察圈起来的方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的形式,迫使学生进一步进行观察、思考得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为后面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思考:请同桌合作讨论,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示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一目了然就容易记住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样一层关系。) 
4、回答学生的课题质疑,并自学课本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学生质疑的问题,回过头来在让学生进行解答,首尾呼应,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四、思维拓展 
1、现场调查: 
我们班级里总共有多少个学生?男生有多少个?请你用一个方程来表示男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是两道开放题,只有学生对方程的意义有了本质性的理解,才能根据方程的意义的两个必要条件进行解答,这两题既观察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观察了学生的散发思维能力。)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x加上35等于91。 
x的3倍等于57。 
(3)x减3的差是6。 
(4)7.8除以x等于1.3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显得比较枯燥无味,但它同时又是一种基础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概念的教学,而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的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理解的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该环节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课题,质疑,提出和本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开课单刀直入,很干脆,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的注意力,效果很好。 
二、动手操作,建立方程概念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得出“平衡→不平衡 →平衡→这三种现象”从这三个直观演示活动中,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最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 几个特点: 
1. 通过观察各题,请在()里填上>、<或= 并进行分类,来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含义。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通过简单的几道题,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使学生一目了然就知道什么是等式,是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的计算,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观察,分析的过程,再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等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等式 
2、动手操作,理解方程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学生每个人都有数学书、语文书和数学课堂练习本,所以我就从学身边最熟悉的教科书入手,让学生根据动手操作的要求和步骤,有浅入深,一步一步来探究方程的意义,通过操作、观察得到是: 等式、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再通过同桌合作,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出什么是方程。通过上面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激发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对方程的认识有表入本,有浅入深 
在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举例说明得到了许多不同的式子和等式,经过小组的合作探索、汇报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及特征。 
三、综合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的过程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这一练习,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突出了小专题的“学练结合” 
小专题“学练结合”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什么,练什么,针对小专题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上课伊始让学生通过观察各题,请在()里填上>、<或=并进行分类,在学生总结出了什么是等式时,紧接着就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等式,最后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下列各题那些是等式?为什么?通过追问的形式,不但使学生理解了什么等式,还要求学生说明理由,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总结出什么是方程之后,让学生齐读并找出关键句,理解方程的两个必要的条件(1)必须是等式(2)必须是含有未知数,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方程时,接着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最后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下列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是方程的用圈圈起来?并说明理由。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方程,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知识应用和思维拓展训练,这一环节有易到难,层层递进,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是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节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从学生身边的课本教材入手,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总结,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的过程,整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等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困生关注不到位,有些环节时间调控不到位。 

编辑:孙刚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三小学校 特此声明。